甘草,为豆科植物甘草、胀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茎。主产于内蒙古、甘肃、新疆等地。其味甘,性平,归心、肺、脾、胃经。因炮制不同而功效略有偏向,在临床应用中生甘草偏于清热解毒、祛痰止咳为多;炙甘草多缓急止痛、益气复脉等。唯其“调和药性”一用最受争议,生用、炙用各有说法。又因其“调和药性”可理解为调和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或毒性作用。故今就前辈观点,结合文献,总结甘草的炮制方法不同与调和药性作用的关系。
炮制发展源流
不同的炮制方法,多取决于同一时代背景下的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的高低。
《神农本草经》记甘草“生河西积沙山及上郡,二月八日除日,采根暴干,十日成”。故当知《神农本草经》中对甘草的炮制方法是晒干。《伤寒论》载方有113首,含甘草的方剂约有70首,其中有67首方剂用炙甘草。《说文解字》中“炙,炮肉也。从肉,在火上”则可理解为,不加辅料去烤,应用药材乃直接烤制或炒制方法。《伤寒论》首次提出了炮制甘草。直到南北朝时期,雷敩所著《雷公炮炙论》提出了对甘草的酒炙、酥炙、炒的方法。而在孙思邈的《千金翼方》、宋代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才有蜜制甘草的方法,可知仲景时代皆为生甘草或炒甘草。然而对于甘草能“调诸药”功效的记载却由来已久。历代炮制方法虽有不同,但都可选择应用于方剂中以“调和药性”,而方中甘草一味药偏用于调和方剂中药物之间的寒热温凉。
不同炮制方法
与调和药性的应用
《本草纲目》:“甘草外赤中黄,包兼坤离,味浓气薄,资金土德。协和群品,有元老之功;善治百邪,得王道之化。赞帝力而人不知,敛神功而己不与,可谓药中之良相也。”故甘草之调和药性乃因其主土气而同兼离火。汤药入胃,犹如食饮入胃,需胃之腐熟,脾之运化,方能令药之偏性达于周身病处除疾。今虽诸药相合,配伍利病,然其中药性各异,寒热相离而不守者;或病虽重却需缓缓图之者;或方剂之力当缓缓达其病所者;或药病得力,但恐伤其脾胃者,常于方中稍加甘草一味,则其所虑除矣。此皆取甘草“调和药性”之功。故甘草调和药性的功效非仅对于寒热错杂之证。又甘草有炮制不同,分为生甘草、炒甘草、蜜炙甘草等等,虽皆有调和药性之功,然何时选用何法,又当求之医者之心。